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活力内蒙古

北疆文化青城印记第二批注解

2023年09月12日 09:43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青山巍峨,召城怀古。筑城绝塞呼和浩特,沧桑历尽留下千载情思。

  烟火缭绕,又见青城。历史名城呼和浩特,涵养出独特的城市气质。

  遥望它烟云弥漫、波光闪耀的来处,每一座遗址古迹,每一条巷陌街道,每一项民俗技艺,每一座现代馆院,每一种舌尖味道,都撩拨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们的思绪,勾勒出充满温情的城市记忆。

  自“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工作,9月1日,在第二十四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启幕仪式上,青城人民共同见证第一批50 个青城印记正式发布。

  于9月5日在《内蒙古日报》刊发了第一批青城印记注解。今日,本期继续刊发第二批50个青城印记。至此,通过线索征集、实地采访、梳理论证、专家审定等过程整理出的100个青城印记全部公布完毕。

  100个印记可能无法囊括青城人对这片土地的全部情感和记忆,但这是一个开始,将会有更多人挖掘出青城丰富的文化肌理,激发出青城充沛的时代活力。

  图片

  1

  第一序列:古风遗韵

  岔河口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为规模巨大结构严整的环壕聚落居址。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规模最大、保存较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揭示本地区的史前编年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为探索黄河中游早期文明的发端以及文明程度的标识都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城咀石城遗址

  年代距今4500—4200年,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为探索龙山乃至商周城市的形制布局、建筑规制、营造技术、发展演变等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反映了本地区与周边包括中原地区密切的联系与文化交流。

  秦汉长城

  呼和浩特市的秦长城沿用了赵北长城,并且加以修缮。呼和浩特市的汉长城,则是赵长城继秦代沿用后的再度沿用,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和使用年限最长的长城之一。秦汉长城武川县段全长约95公里,秦汉长城呼和浩特市区段全长约10公里。其中,秦长城坡根底段(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沙梁子古城遗址

  年代大约为西汉中晚期。古城遗址内发现一处汉代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这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首次发现大规模烧制砖瓦的官窑作坊。此外,在城址中部发现一座大型仓储建筑基址,这是我国首次在北方长城沿线地区发现和发掘的仓储类特别是疑似粮仓的建筑,填补了汉代边城研究的空白,也对研究我国汉代建筑技术、汉代中央政权对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经略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经济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坝口子古城遗址

  为汉代古城遗址,北魏时加以改建。古称云中塞,又称“白道城”。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360米,分南北二城。该城在北魏和隋唐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既为连接阴山南北的交通枢纽,又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中国和中亚西亚诸国的经济贸易要道,并带动了文化交流。

  武川镇古城遗址

  武川是北魏初年在北方建立的六个著名军镇之一,在北疆存在近百年,是北魏六镇中唯一保留名称至今的地方。学界一致认为武川镇古城遗址应在今武川县境内,但在具体位置上有争议。应该是武川县城梁古城、二份子城滩古城、下南滩古城三座北魏古城其中之一。武川县在下南滩古城树立了“北魏武川镇城址”标志碑。

  唐单于都护府古城遗址

  唐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古城。土城子古城遗址年代包括汉、北魏、唐多个朝代,是汉代的成乐县、北魏的盛乐都、唐代的单于大都护府古城遗址。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2250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廊清晰、城垣雄伟。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内州古城遗址

  始建于辽道宗清宁初年(1055年)。金、元沿用,明初废弃。古城大体呈长方形,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垣轮廓大致能辨,只是墙体十分残缺,唯东墙保存较好。城址四角设有角楼,现在只剩下残基,城墙外侧设有突出的马面。城内街道和建筑遗址已荡然无存。城址地表下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1.1米左右。

  金界壕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金朝在其北部边境兴筑的界壕边堡,是金代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年间。金界壕大致分为:岭北线、北线和南线。明昌年间兴筑的南线,东北端起点在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七家村南,至武川县上庙沟村大青山北麓为止,在武川县境内长约70公里。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胜卫古城遗址

  东胜卫城是呼和浩特地区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明代卫城。初设于洪武四年(1371年),是明初利用辽金元时期的东胜州城址扩展修筑而成。城墙遗址历经600余年,如今基本完好。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1930米,南北长2410米,周长8.6公里,面积约4.5平方公里。

  归化城遗址

  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主持修建,1575年建成。1694年,清康熙年间归化城曾进行重修和扩建,经过增筑后的归化城逐渐形成了内外两城的形制。归化城是内蒙古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多种文化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

  广化寺造像

  喇嘛洞召,清朝赐名“广化寺”,是呼和浩特地区“八小召”之一。广化寺的建筑由前后两寺组成,岩刻艺术品刻于喇嘛洞召后寺的崖壁上。对广化寺造像的保护及研究,有益于对内蒙古地区明清时代藏传佛教艺术研究。明清时期满、蒙、藏、汉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寺院艺术中的彰显,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事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召

  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继大召之后在归化城建造的第二座召庙。清代康熙赐名“延寿寺”。寺内现存大经堂、汉白玉覆钵式白塔、古佛殿和两块御制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康熙征噶尔丹纪功碑。席力图召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素图召

  乌素图召是众寺攒聚的建筑群落,也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召庙建筑群之一。对于乌素图召攒聚寺庙的数量,说法不一,但统称“乌素图召”。相继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揉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形成如今类型丰富、布局多元、独具地域特色的召庙建筑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座舍利宝塔

  俗称“五塔”,是小召属召“慈灯寺”(俗称五塔寺)院内最后一座建筑。五塔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十年(1732年)落成,五塔位于寺院之重重殿宇的后面。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塔通高16.5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凸字形,由塔基、金刚宝座和五座小塔组成。整个塔体,布满了浮雕佛像,共有1660余尊,故又称“千佛塔”。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 兴安盟:开学“第一课”消防安全进校园
  • 通辽:检察官“夜市普法”
  • 向沙漠下了一个“订单”:乌兰布和沙漠里种出有机菜
  • 探访锡林郭勒草原上,“有颜”又“有趣”的航空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