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活力内蒙古

北疆文化青城印记第二批注解(3)

2023年09月12日 09:43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绥远城遗址

  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是呼和浩特地区古城中建造最晚的城,也是清王朝最后营建的八旗驻防城。现仅存将军衙署及东北角城墙。绥远城的设置对维护北疆地区的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望月楼

  位于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东南角。建于1939年,总高约31米,平面六角形,呈六棱体塔楼。塔楼共分五层,下四层用砖砌,顶层木构亭式顶,顶上饰有一弯新月。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是回汉文化相融的体现及民族和谐友好的象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第二序列:民俗故事

  皮艺

  也称皮雕画,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使用皮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雕刻艺术,有描绘、雕刻、着色、层染、烫色、抛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压制等几十道工艺。皮艺是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蕴藏了匠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2021年,皮艺(蒙古族皮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城面塑

  中国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青城面塑沿袭传统,有证可查的历史是从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由街头发展而来。青城面塑技艺具有造型概括、简练生动、色彩艳丽的特点,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代表。2011年,面塑(青城面塑)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崔铁炉

  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崔林是山西大同人,走西口来到归化城经营打铁生意。崔铁炉以信立号,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匠人精神代代传承。2021年,青城崔铁炉打铁技艺成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牛角弓

  是呼和浩特市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之一,选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弹性好的竹、桦木、荆木等材料,用动物胶等纯天然材料黏贴合成。牛角弓造型古朴、结实耐用,是草原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2011年,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马鞍

  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的马具。蒙古族马鞍制作融木工、刺绣、皮毛、金属等工艺于一体。蒙古族马鞍凝聚着手工艺人的聪明才智,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象棋

  蒙古语称作喜塔尔或沙特拉,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游艺竞技项目。早在公元13世纪就流传于蒙古族民间。蒙古象棋反映了蒙古民族英勇尚武的精神和出奇制胜的智慧,是代代传承的中华文化瑰宝。2008年,蒙古族象棋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爬山调

  也称“爬山歌”“山曲”,是由移民传入、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具体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爬山调是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口头艺术形式,为促进内蒙古民间文化的繁荣和各民族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角鼓

  为八角鼓戏演奏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八角鼓戏是满族特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清代随满清八旗兵驻屯边塞流传到呼和浩特市。八角鼓戏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俗内涵,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形式。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驼歌

  是行走于驼道的商队在漫长的道路上为自己鼓劲而随口哼出的一种小调。经过几代人的传唱、创编,形成一种特有的调式和内容。归化城被称作“驼城”,驼歌在此被流传下来。驼歌记录了驼道的沧桑历史、繁荣兴衰,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独一无二。目前驼歌已被列入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骡驮轿

  造型为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的花轿,是民间传统婚俗中的一种迎娶工具和婚俗习惯。清末民初,流传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骡驮轿体现了北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是婚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2009年,骡驮轿婚俗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默特祭火

  是土默特人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土默特人认为,火具有驱邪、净化功能,能医治疾病,恩惠于人类,是光明、圣洁、兴旺的象征。祭火习俗,蕴含着土默特人崇敬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2018年,祭火(察哈尔祭火、苏尼特祭火、科尔沁祭火、土默特祭火)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羊桥传说

  石羊桥原址位于石羊桥西路和鄂尔多斯路交叉十字路口东南角。传说有一位走西口来到归化城的小伙子杨贵堂,因一只领头羊在一次事故中“发号施令”而避免更大损失,后小伙子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病逝前让后人雕刻6只石羊放在其坟地内,由此这个地方的这座桥被人们叫做石羊桥。如今石羊消失了,只留下了地名,但是石羊桥的故事却被人们津津乐道。

  玉泉井传说

  旧名“御泉井”,位于玉泉区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内。关于玉泉井有一个御马刨泉的传说。相传康熙皇帝西征讨伐噶尔丹大捷,奏凯回师来到归化城时,人马饥渴寻不到水源,只见其胯下御马腾空而起,四蹄刨坑,地面瞬时涌出泉水。此处被后人称之为“御泉井”。玉泉井是北方有名的古泉之一,有“九边第一泉”的美誉。

  月明楼故事

  位于玉泉区大召前街,是一处美食景点。传说当时康熙皇帝微服到归化城的月明楼就餐,被店主敲诈勒索,堂倌刘三帮其解围。后刘三升为掌柜,月明楼成为当时归化城名气最大的茶馆戏楼,并获得御笔题额“月明楼”。这段康熙私访月明楼的故事被流传下来,大召寺内的古画《月明楼》成为这段传说的实物见证。

  3

  第三序列:巷陌时空

  落凤街

  是绥远城建成后形成的一条东西街,东起老缸房街,西至呼伦贝尔南路,西落凤街长982米,东落凤街长705米。因慈禧曾在此居住被人们称为“落凤街”,意为“人间凤凰,曾经在这里落过脚”。透过今日“落凤”之名,可知老街背后尘封的历史故事。

  南街北街

  以鼓楼为中心,南至和谐路,北至北二环快速路,是绥远城建城时修筑的南北方向主要大街。民国十八年(1929年)逐渐发展成为绥远城的繁华商业街。多年来几易其名,2003年更名为昭乌达路、哲里木路,沿用至今。古老的商业大街见证了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巨变。

  苏虎街

  旧称苏老虎街,东起哲里木路,西至财神庙街,长435米。据记载,清末街中住着一位叫苏老虎(其名为苏二庆)的武术爱好者。1911年武昌起义震动全国,诸省纷纷举义旗响应。苏二庆护城有功被封官。1931年该街以苏老虎之名被命名为苏老虎街,后更名为苏虎街,是一条特点鲜明的老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 兴安盟:开学“第一课”消防安全进校园
  • 通辽:检察官“夜市普法”
  • 向沙漠下了一个“订单”:乌兰布和沙漠里种出有机菜
  • 探访锡林郭勒草原上,“有颜”又“有趣”的航空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