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土特产”培养出“新农民”:荒山里结出“幸福果”

2023年04月10日 20:33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图为工人们正在分拣沙果。 贺心欣

图为一瓶瓶沙果汁通过生产线流入市场。 韩双龙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0日电 题:内蒙古“土特产”培养出“新农民”:荒山里结出“幸福果”

  作者 张玮 贺心欣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伴随泥土的芬芳,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镇果园子里的果树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抽出新的枝条,一棵棵果树矗立于山间,淡淡的绿色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整地补苗、修建果树、清理果园、除草补肥……果农们忙碌着,用“新农民”的姿态讲述“土特产”振兴的故事。

  无法想象,30多年前的大石寨镇曾是一派“风起明沙到处流,人迹罕至无人烟”的景象。

  “一片荒山,道路崎岖难行,爆土扬沙,不通水、不通电,条件特别艰苦。”从无路可走到道路通畅,从秃山到林果山,从水土流失严重到防沙固沙,33年的变化让三星村村民孙显富颇有体会。

  1990年,孙显富做了当地的第一个“开荒者”,在这里种下了“一片绿”,20多亩荒山成了他的试验田。日复一日,冬去春来,第五个年头,树上结出了果子,他也收获了第一桶金。

  “那时候一斤沙果才卖二三毛钱,虽然挣得少,但我知道自己选对了路。”照着书本学知识,跟着光盘学技术,孙显富明白,要想果树丰产丰收,科学技术是关键,他每天“耗在”果林子里,点着蜡烛,一边看书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对着果树操作,当年便看到了硕果满枝。

  如今,孙显富成功从“种植小白”蜕变为“新农民”,承包的果园从20余亩发展到100余亩,种植的果树从单一的沙果发展到30余个品种,并且尽其所能带领村里更多“新农民”靠种植果树增收。

  “以前靠放羊、种地、打零工,一年到头能收入不到10000元。”村民王金财看着邻居们都种沙果挣了钱,便也种了20多亩荒山地,“修枝剪叉、选树苗都是孙显富在帮忙,现在我的年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

  村里有了“果树专家”,村民们对种植果树的信心更足了,全村523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沙果树,村民们靠着这个不起眼的“土特产”发了家。

  当前,三星村林果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年产林果1000万斤,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

  为了让村民不断增收致富,科右前旗引进京蒙帮扶资金建立了气调保鲜库,在保证沙果品质、口感的前提下,错开销售高峰,以“奇货可居”占领市场,原本只能卖1元的商品果,经过“冷处理”,每斤最多能卖到5元,放大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自从村里建了气调保鲜库,我们可以把商品果存储在这里,反季节销售,每斤售价最少翻两番。”王金财如是说。

  如今,大石寨镇的林果产业已经辐射了10余个村,鲜果供不应求,一车车的“土特产”走出山沟沟,远销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深圳等地。

  同时,以自然山水为基地,依托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大石寨镇建立了42000平方米的集林果采摘、农产品销售、游客休憩、房车停靠补给为一体的沙果旅游营地,实现了从育苗—种植—管理—采摘—储存—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科右前旗是著名的沙果之乡,截至2022年底,当地的林果种植总面积达23万亩,沙果种植面积为10.55万亩,全旗果农有4762户,种植沙果面积90亩以上的规模化种植户有73户,果农收益持续攀升。

  近年来,科右前旗的“小沙果”发展成了“大产业”,也成了“兴安岭上兴安盟”域牌形象的农特产品“代言人”。

  目前,当地的沙果产业已经形成果干、果脯、果汁、果酱、鲜果、沙果月饼等延伸产品,成为市场零食中的“香饽饽”,也让农牧民尝到了“绿色财富”的甜头。

  科右前旗旗委书记孙书涛称,科右前旗将持续加大林果领域重大项目引进力度,不断完善拓展产业链条,努力将沙果产业打造成大家认可的生态富民产业。

  2023年,科右前旗预计企业年产沙果干、果脯、沙果饮料等7000吨,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探索新兴电商销售和配送业务,推动果旅产业相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完)

编辑:陈峰
图片新闻
  • 中国“北方第一所”踏雪巡边:来自北纬53°的戍守
  • 曲悠扬 歌嘹亮 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组织“走边关”惠民演出
  • 包头市消防救援支队备战防凌积极应对凌汛灾害
  •  台胞青年来大陆做交换生:大陆很大,时刻都有新体验
  • (新春走基层)锡林郭勒草原牧民:走百里地串亲戚 在家门口收快递
  • -20℃大车司机被困戈壁 内蒙古戍边夫妻民警深夜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