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科教文卫

(新春走基层)直击监护病房里的“跨栏”医生

2023年02月02日 13:21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图为医护人员为患者佩戴无创呼吸机。 谢凯龙 摄

图为医护人员为患者配药。 谢凯龙 摄

图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立红为患者调试有创呼吸机。 谢凯龙 摄

图为值班护士处理紧急医嘱。 谢凯龙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2月1日电 题:直击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里的“跨栏”医生

  作者 张玮 刘洪杰

  2023年春节对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张园和她的同事们来说,忙碌且不平凡。

  春节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彻夜灯火通明,仪器的滴答声掩盖了烟花声……张园还记得,除夕夜,她接班不到两小时便收治了两位急诊和ICU转来的危重症患者。

  “在完成患者的一系列治疗操作后,抬头已经跨年了。”张园的年夜饭是新春钟声敲响后的一桶泡面。

  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全国各大医院的救治压力开始从发热门诊向急诊、重症救治科室转移。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织36名专家,建成11支新冠病毒感染巡诊专家组及重症医疗救治专家组。

  感染患者激增、克服医护感染病痛……癸卯兔年悄然来临,张园和她的“战友们”奔跑在救治新冠病毒危重症感染的最前线,像“跨栏”一样,突破重重阻碍,全力奔跑,唤醒每个生命的光彩。

  这个春节,内蒙古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立红作为专家组一员,与大家并肩包干负责中医科、全科医学科、放疗科、骨科、蒙医科等36个临床科室的相关救治工作。

  “医院划分了11个诊疗区域,每个区域有2名呼吸与危重症专家进行巡诊,全力有序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王立红像风一样穿梭在诊疗区的走廊里。

  目前,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床位数从12张扩增到156张,科里的3个病区全部设定为“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房”。

  上心电监测、建静脉通路、采集动脉血……医护人员忙中有序。“这段时间是我23年职业生涯里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最难忘的日子。”王立红红着眼感叹道,她又是在一个大夜班后被“滞留”在了病房。

  王立红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多数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患者入院时大多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需要有创、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等进行辅助通气。“而且危重症的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迅速,需要24小时严密监测,持续观察,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增加至平时的2至3倍。”

  面对大量的危重症患者,科室里的医护人员顾不得休息,尽可能将时间用于抢救工作。“不少医护人员在感染后依然坚持在岗,甚至有几名‘战友’因高热体力不支晕倒。”

  如今,全国新冠疫情整体进入低流行水平,疫情从高点回落下来,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仍努力着点亮生命的希望。

  兰玉平是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里的护士,从写下“请战书”,到穿上防护服奔走各处,3年来,她一次一次背起行囊奔赴“战场”,却总忘了自己还有个身份是“妈妈”。

  “节假日对孩子来说更多地代表着妈妈的缺席。”兰玉平很遗憾,这个春节又没能陪在家人身边,“但家人都很理解我,因为我在做着我所热爱且有意义的事。”

  “医生一个班次20多小时;护士从早上7点钟到晚上6点两班倒。”王立红告诉记者,有3个护士要负责监护12名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喝水靠运气,吃饭靠机会,踩着‘风火轮’似的穿梭在各个病床旁……”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呼吸治疗师和呼吸重症专科护士,李续已经3年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

  从最初的驰援湖北,到如今奔走在医院的危重症救治一线,李续错过了爱人的孕期和生产,也错了孩子的成长,但他说,他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宝贵的经历,“这将成为未来我和孩子之间的谈资。”(完)

编辑:张玮
图片新闻
  • (新春走基层)锡林郭勒草原牧民:走百里地串亲戚 在家门口收快递
  • -20℃大车司机被困戈壁 内蒙古戍边夫妻民警深夜救援
  • 3.3米的大锅雪中开涮 特色“冰煮羊”让人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