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新春走基层)幸福歌声传四方的内蒙古东部乡村

2023年01月31日 16:44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月31日电    题:幸福歌声传四方的内蒙古东部乡村 

  作者 陈晓云 赵妍 

  “山川真的变了样,又见柿红粟黍香。花儿不漫心里痒,小轿车停在洋房旁,好日子做梦不敢想……”幸福的歌儿唱出了林西县十二吐乡的沧桑巨变,唱出了百姓的幸福新生活。

  阳光和煦轻柔,园区市场工人忙碌的身影、设施暖棚农户丰收的欢歌、农家小院村民幸福的笑脸,绘出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的幸福画卷。

  走进产业园区,道路两旁是成片的设施暖棚,眼下正是柿子成熟采摘的时节,王华两口子忙得热火朝天。2017年,沐浴着易地搬迁的春风,王华一家来到集中安置区。

  “好政策让我们种上红柿子,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的幸福生活让王华满脸喜色。据王华介绍,他家的大棚里还安装了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随时查看大棚的温度、湿度,还能自动放风、卷帘,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现在他家每年稳定收入可达8万元以上。

  同样受益的十二吐村村民陶春生说起现在生活的巨变也是感慨万千,“以前四处奔走打零工,现在儿子在东边养牛小区养牛每年能收入不少,儿媳在产业园打工一天能收入120元,孙子在家门口上学,家里还能天天吃上新鲜蔬菜,现在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新年新希望,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据悉,在十二吐乡,像王华和陶春生这样通过“易地搬迁+”脱贫摘帽、致富增收的家庭共164户382人。

  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棉被加工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有序开展生产工作,一派繁忙景象。

  王永雪是十二吐村村民,也是棉被加工厂的工人。“棉被厂开工我就来打工了,现在一个月收入4500,忙的时候还给我们涨工资,守家在地的,干活还不累,这可比外出打工好多了,现在就盼着孩子好好上学,以后出去见见大世面。”话语间,王永雪不忘手脚麻利地操作着智能设备。

  如今,十二吐乡不仅让村民守家在地把钱赚,还把特色技能培训班办到了村民“家门口”,拓宽群众就业路,在十二吐乡苏泗汰村举办的特色技能培训班,除本村村民,周边6个行政村的村民都能来参加培训。

  苏泗汰村六组村民武树英便是特色小吃培训班成功结业的“毕业生”之一。“专业的老师手把手教我们,而且就在‘家门口’,免费学。”据她介绍,有了新技能的“加持”,她还干起了面案的工作,工资每个月能有4000多。

  短短十年间,十二吐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500元增长到1.5万元,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观景台,集中连片的高标准设施农业暖棚、行列有序的高标准经济林与排排相连的养牛小区映入眼底,十二吐乡产业的蓬勃发展承载着全乡七个行政村稳定增收、振兴蝶变的希望。

  “在这里,家家户户种番茄,单是我们园区入驻的这90户村民就发展了1600余亩的设施番茄,守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日子越来越好!”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区村民兰国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看来,乡里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只要有老百姓肯种,就会稳定增收。

  自2017年开始,十二吐乡针对全乡产业规模小、覆盖面窄的现状,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组建达康联合社和6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各村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实现“双增收”。

  十二吐乡副乡长王宏丽介绍:截至目前,全乡13个项目相继落地,设施番茄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建设番茄文化主题公园一处,旅游业发展潜力加速释放,肉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全乡878名劳动力,年劳务收益5000余万元。

  历经10年建设发展,十二吐乡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公共服务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十二吐村党支部书记冯树军自豪地说:“我们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是全乡7个村的生动缩影。”(完)

编辑:刘文华
图片新闻
  • (新春走基层)锡林郭勒草原牧民:走百里地串亲戚 在家门口收快递
  • -20℃大车司机被困戈壁 内蒙古戍边夫妻民警深夜救援
  • 3.3米的大锅雪中开涮 特色“冰煮羊”让人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