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国家科技特派团为内蒙古巴林左旗提供智力支撑

2023年09月14日 15:46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4日电(李爱平 端木)自2022年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派团专家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他们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带到了基层,极大提升了巴林左旗农牧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

  近日,一场降雨过后,巴林左旗的玉米已经到了拔节孕穗期,中组部科技特派团成员、中化化肥分销东北大区技术专家王志强又来到种植大户郭玉蛟田的地里,查看作物的长势,指导他如何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控水、控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花加拉嘎乡上三七村农民郭玉蛟:“以前一亩地播种量是在4000株至4500株,今年亩播种量是6000株,保苗率是在5700株以上,和每年相比一亩地能增加400斤。我这不是2500亩地嘛,就能增加100万斤,收入也能增加100万块钱。国家特派团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大礼包,也让我们农民真真正正的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很好的收入。”

  今年,专家王志强在巴林左旗大力推行了玉米高密度种植先进技术,示范区覆盖了8个苏木乡镇街道,种植面积5万亩,预计每亩增产300—400斤、增收300元以上。

  王志强:“关于高密度种植,我们现在设定的目标是1亩地苞苗6000株,其实和原来的4000到4500株比,不是多播下了1500粒以上的种子问题。更主要的是它一系列的相关技术措施,精准调控。到2025年的时候,我们将实现50万亩地以上的种植面积,带动巴林左旗增收粮食2亿斤。”

  天然牧草是我国牧区重要的饲草资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现有牧草合理储存利用一直是科技特派团专家们研究的课题。巴林左旗是中国笤帚苗之乡,笤帚苗种植面积在35万亩左右,去掉可利用苗木部分后,每年有8万多吨的笤帚苗下部茎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中组部科技特派团联合当地林草、农牧部门,经过多次试验研发,在国内首次提出天然牧草青贮增效技术,利用笤帚苗秸秆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合巴林左旗舍饲肉羊、肉牛的“饲草型全混日粮(TMR)饲料、发酵型全混合日粮”。

  中组部科技特派团成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贾玉山说,根据他们的初步计算,如果补充一些其他的储饲料,大概能满足5万头左右肉牛的饲料需求。 

  2022年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成立了由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2个科研院所26名农牧业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到岗结对帮扶巴林左旗,科技特派团围绕巴林左旗粮食、牧草、肉牛、笤帚苗等5个重点帮扶领域,开展技术指导、推广新技术,“线上”进行专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线下”建立试验基地、驻点跟进服务。科技特派员们走乡村、访农户、进棚圈、下农田,为地方培养了一支留得下、站得住、过得硬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中组部科技特派团团长、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自然环境学院副院长格根图说,科技特派团来到巴林左旗后,认真工作,尽职尽责,2022年专家们大约下乡工作超过1200人次,培训帮带乡村各级人才大约有3000多人,涉及到10个乡镇70多个村。

  通过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工作,为巴林左旗农牧民增收以及企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益。并助力巴林左旗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成为内蒙古唯一以“科技支撑民生改善——依靠科技创新助力脱贫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创建主题的国家创新型县(市)。(完)

编辑:乌娅娜
图片新闻
  •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 兴安盟:开学“第一课”消防安全进校园
  • 通辽:检察官“夜市普法”
  • 向沙漠下了一个“订单”:乌兰布和沙漠里种出有机菜
  • 探访锡林郭勒草原上,“有颜”又“有趣”的航空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