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今日要闻

用一粒米致富:北疆稻农创造出的“稻梦空间”

2023年07月11日 10:36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兴安盟7月10日电 题:用一粒米致富:北疆稻农创造出的“稻梦空间”

  作者 张玮 籍云琦

  万亩稻田纵横交错,嫩绿的秧苗在夏日微风中荡起层层绿浪……仲夏时节,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三合村在青翠远山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自带滤镜的田园美景。

  村民们行走在阡陌纵横的田园画卷里,尽情享受生态自然之美,脸上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朝鲜族老乡郑文焕在路上遇见张海峰,一把抓住他的手臂,拉着就往稻田的方向走。

  “让他看一眼水稻长势,心里踏实。”在郑文焕眼里,张海峰带富了一大批村民。

  一边钻研水稻种植和加工,一边帮助三合村各民族老乡发展农业生产,张海峰在四邻八乡是颇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得益于地处北纬46度水稻黄金生长线的优势,2014年,30岁的张海峰成立了集水稻种植、仓储、加工、销售、技术指导及服务为一体的有机农业公司。

  9年来,有机绿色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近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近万亩,张海峰也逐渐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大显身手。

  “目前,我们有水稻种植基地7500亩,订单基地15000亩,年生产大米12000吨左右,产品销往呼和浩特、北京、上海等全国10多个城市。”张海峰说,村里自己的水稻品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

  张海峰告诉记者,三合村是汉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村民共同生产生活的村落。

  在张海峰的记忆里,一开始,村里只有朝鲜族村民种植水稻,后来其他民族的村民也不断加入进来。

  为带动各民族村民共同发家致富,张海峰的公司下设了两个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实行“农户种植+公司订单”兜底保障,实现企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双赢”。

  满族村民蒋亮早早就加入了合作社,多年来,在张海峰的指导帮助下,蒋亮依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如今年收入能达到约15万元。

  “每年合作社都会给我们发放好稻种,再派技术员进行统一指导、培训、播种、管理、收割,水稻的质量好,我们也不再愁销路。”蒋亮满足地说。

  张海峰说,2023年,公司已签约农户1015户,订单面积15000亩,覆盖三合村及周边5个嘎查村。“签约农户种植的水稻均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预计人均年增收1500元至2000元,实现‘用一粒米让各民族村民增收致富’。”

  “现在合作社和厂子里的员工有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大家干劲十足,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好,每天都是新气象。”合作社里的蒙古族员工志峰信心满满。

  为了让大家的“稻”路越走越宽,张海峰不仅种植水稻,还琢磨着对大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优质碎米进行深加工,用于生产韩式打糕、米肠、米酒、月亮糕等朝鲜族特色食品。目前,他已开设3家线下直营店,为本村提供就业岗位15个。(完)

编辑:张玮
图片新闻
  • 探访锡林郭勒草原上,“有颜”又“有趣”的航空科普馆
  • 额尔古纳的夏季美景
  • 兴安盟:消防趣味运动会 “六一”乐学新技能
  • 中国“北方第一所”踏雪巡边:来自北纬53°的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