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今日要闻

大兴安岭首次从空中采集到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2021年01月13日 18:03   来源: 中新网

图为无人机远红外热成像系统显示拍摄到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图为无人机远红外热成像系统显示拍摄到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图为科研团队发现驼鹿脚印。

  中新网呼伦贝尔1月13日电 (张玮 白世城)13日,记者从内蒙古森工集团获悉,日前,大兴安岭当地应用无人机远红外热成像系统,首次从空中采集到野生动物种群活动画面。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内架设着近千台远红外相机,用以监测野生动物迁徙与种群数量变化。如今,这种水平角度、守株待兔式的传统监测方法被打破,科研团队应用无人机远红外热成像系统首次从空中采集到野生动物种群活动画面。

  深冬季节,大雪封山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道路积雪达30公分,在野生动物聚集区的路边,科研团队发现了驼鹿的足迹。

  汗马保护区管理局有限公司科研监测科科员翟鹏辉指着驼鹿脚印解释道:“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由于它的体力非常大,所以脚印会陷下去,蹄尖儿后面有两个子尖儿比较明显。”

  沿着野生动物的足迹,趟着没过靴子的积雪,科研人员赶紧起飞远红外热成像无人机,一边测试设备耐低温情况,一边搜寻野生动物身影。不一会儿,一群鹿科动物的热成像出现在画面中。

  这些移动的野生动物呈白色,足有10多只。“这种大规模野生动物种群,运用传统的、固定的远红外相机很难监测到,这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首次从空中监测到大规模野生动物的活动画面。”翟鹏辉如是说。

  翟鹏辉介绍,把这个影像采集回去后进行建库,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出这是什么动物。“等库建完以后验证没问题,我们会利用无人机热成像系统进行动物的大样地调查。”

  生态保护区一般地处偏远,以往野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主要是运用传统方法来进行,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随着无人机远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应用,让大兴安岭林区保护地实现天地空一体化智能保护监测。

  据了解,以前20个专业技术人员一天的工作量,现在用无人机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翟鹏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保护区内比较重要的一些野生动物佩戴卫星项圈,以此掌握它们精确的活动路线、生活习性、活动量等数据,从而制定精准的管理措施,更好地保护生态。”(完)


编辑:乌娅娜
图片新闻
  • 难忍寒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秃鹫到牧民家求救
  • 内蒙古小伙制作“天然冰箱”走红
  • 废弃锅炉房“发挥余热” 变身网红图书馆
  • 嫦娥五号回归 他们的关键词是“自豪”
  • 内蒙古雪原现萌物沙狐 摄影师近距离接触
  • (抗击新冠肺炎)满洲里市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启动 现场秩序井然